中国现代文学史核心名词解释
一、文学社团与流派
1.1 左翼文学运动
1930年代由创造社、太阳社等团体发起,主张文学为革命服务,代表作家有郭沫若、冯雪峰。
1.2 京派文学
以周作人为核心的文学群体,强调传统与现代结合,代表作家包括沈从文、林语堂。
二、重要会议与政策
2.1 延安文艺座谈会
1942年召开,确立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,会议记录收录于《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。
2.2 延安文艺政策
确立“文艺大众化”原则,要求作家深入生活,代表作《白毛女》创作于该时期。
三、文学史分期
- 1917-1927:新文学初期,白话文运动兴起
- 1928-1937:左翼文学主导期
- 1938-1949:抗战文学与解放区文学并存
四、经典作品列表
作品 | 作者 | 创作时间 |
---|---|---|
《子夜》 | 茅盾 | 1933 |
《边城》 | 沈从文 | 1934 |
《四世同堂》 | 老舍 | 1944-1948 |
五、重要批评理论
5.1 鲁迅文学理论
提出“立人”思想,主张文学应改造国民性,相关论述见于《呐喊·自序》。
5.2 普罗文学理论
主张文学反映阶级斗争,1930年由冯雪峰系统阐述,后被批判为教条主义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: 闽侯号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m.mhxdeyy.com/post-26451.html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