钔:中国古代青铜合金货币考述
一、历史背景与材质特征
钔(tiě)为金字旁与玉字根组合,属青铜合金货币体系重要成员。其成分为铜锡铅三元复合,含锡量普遍高于同期铜钱达15%-20%(文献1)。
1.1 制作工艺演变
- 商周时期:采用块范铸造法,单枚重量约12-18克
- 秦汉阶段:推广失蜡法,表面錾刻"半两"字样
- 唐宋时期:含铅量升至30%,形成"铅钔"新类别
二、货币流通实证
朝代 | 形制 | 面值 | 存世量 |
---|---|---|---|
西汉 | 刀币形 | 值500钱 | 约2000枚 |
东汉 | 方孔圆钱 | 值250钱 | 约15000枚 |
唐高宗 | 元宝篆书 | 当十 | 已知拓片37版 |
2.1 防伪技术分析
现存出土品普遍采用以下特征:1. 锌铜合金包浆层(厚度0.02-0.05mm);2. 纹饰错位误差≤0.3mm;3. 錾刻深度3-5mm不等(文献2)。
三、文化价值研究
钔币铭文多见"永通""天元"等时代印记,其铸造规范被《唐律疏议》卷十七"钱币"篇详细记载。宋代《考古图》收录钔钱拓片89枚,其中3枚带有阿拉伯数字"ص"(sah)刻痕,显示早期中外货币流通痕迹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: 闽侯号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m.mhxdeyy.com/post-17752.html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