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点水与曰字组合的汉字“浞”及其文化解析
一、字形结构与演变
汉字“浞”由“三水”和“曰”组合而成,其甲骨文字形尚未明确发现,但金文与小篆中已形成固定结构。
1.1 字形构成
- 左侧“三水”象征水流汇聚
- 右侧“曰”代表容器或水域
二、读音与基本含义
现代汉语规范读音为ruò,属入声字。主要含义包括:
释义维度 | 具体解释 |
---|---|
水文特征 | 形容水流湍急或深广 |
文化象征 | 古代文献中多指治水人物 |
2.1 历史文献记载
- 《山海经·大荒北经》记载“共工之臣名浞”
- 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提及“浞为帝之佐”
三、文化背景考据
3.1 甲骨文研究
目前出土的甲骨文中尚未发现“浞”字直接证据,但商代水文相关卜辞(如《殷墟文字类编》第372页)显示类似构字规律。
3.2 金文演变
西周青铜器铭文(如《集成》283号)中“浞”字已定型,其右侧“曰”部与《说文解字》描述一致。
四、现代应用场景
4.1 水利工程命名
2018年国家水利部批准的“浞河治理工程”即取此字水文特征命名。
4.2 汉字教学应用
教育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将“浞”列为二级字,常用作人名与地名用字。
五、学术研究现状
5.1 字源研究
朱文旭《古汉字构形与语义流变》(北京大学出版社,2020)第215-218页有专章论述。
5.2 字用统计
根据《现代汉语常用字表》统计,“浞”在10万字的现代文本中出现频次为0.03次/万字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: 闽侯号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m.mhxdeyy.com/post-21188.html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