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ading

Loading

首页 传统文化

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

分类:传统文化
字数: (638)
阅读: (0)
0

中医内科学常见证型及治疗原则

1. 气虚证

气虚证是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功能性失调证候,以气息短促、乏力、自汗为主症。

核心特征 常见症状
元气不足 乏力、自汗、语声低微、易感冒
功能减退 食少便溏、舌淡苔白、脉弱

2. 血瘀证

  • 形成机制:气滞血行不畅或血行加速导致
  • 典型表现:胸痛如刺、痛有定处、舌质紫暗
  • 诊断要点:舌下络脉迂曲、脉涩或结代

3. 痰湿证

该证型多见于代谢相关疾病,表现为:

  • 体胖多痰
  • 胸闷纳呆
  • 苔腻脉滑

辨证要点:B超可辅助检测痰湿沉积部位。

4. 治疗原则

4.1 辨证施治

根据《中医内科学》(第9版)要求,需分型处理:

  • 实证:祛邪为主
  • 虚证:扶正为要

4.2 药物配伍

证型 常用治法 代表方剂
肝郁脾虚 疏肝健脾 四逆散合参苓白术散
胃火亢盛 清胃泻火 清胃散加减

5. 现代研究进展

临床研究显示(张某某,2020),中药复方治疗慢性胃炎总有效率可达89.2%。

注意事项:需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。

6. 常见误区

  • 忌盲目进补(如阴虚火旺者不宜滥用黄芪)
  • 忌过度发汗(表虚证慎用麻黄)

(注:本文内容符合《中医内科学名词术语》2021版标准,数据引自《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》相关文献)

转载请注明出处: 闽侯号
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m.mhxdeyy.com/post-2552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