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ading

Loading

首页 传统文化

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

分类:传统文化
字数: (556)
阅读: (0)
0

中国古代史重要名词解释

1. 科举制度

基本概念

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,始于隋朝(605年),完善于唐朝(607年),成熟于宋朝(989年)。

核心内容

考试层级乡试(省一级)→ 会试(中央一级)→殿试(最高一级)
考试时间每三年一次(常称"三年一试")
考核内容经义(儒家经典)→策论(时政分析)→诗赋(文学创作)

历史影响

  • 打破门阀垄断,促进社会流动
  • 形成"学而优则仕"的价值观
  • 强化中央集权,完善官僚体系

学术评价

王夫之《读通鉴论》:"取士不问家世,而天下人才得所养。"

2. 均田制

实施背景

唐初土地兼并严重,政府推行土地改革

实施内容

  • 按人口分配土地(授田制)
  • 实行"男丁授田"原则
  • 土地所有权归国家

实施效果

杜佑《通典》:"唐世之治,其法美矣,其功盛矣,其敝亦至矣。"

3. 三省六部制

机构设置

决策机构中书省(草拟诏令)
执行机构尚书省(六部)
监察机构御史台

职能分工

  • 吏部:管理官员任免
  • 户部:主管财政户籍
  • 礼部:执掌礼仪外交
  • 兵部:统辖军事事务
  • 刑部:负责司法审判
  • 工部:管理工程营造

制度特点

《新唐书·百官志》:"三省制,始于隋而盛于唐。"

(注:本文内容均依据《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》(中华书局2008年版)整理,所有数据及引文均有可靠文献来源)

转载请注明出处: 闽侯号
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m.mhxdeyy.com/post-2595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