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"亦"字是否属于象形字的学术解析
一、汉字结构基础概念
根据《汉字结构演变研究》记载,象形字是以实物形态为基础,通过线条组合直接描摹物体特征的造字方式。其核心特征包含:
- 甲骨文形态与实物高度相似
- 线条呈现原始写意特征
- 无抽象符号构成
二、"亦"字字形演变考据
字形阶段 | 年代范围 | 字形特征 |
---|---|---|
甲骨文 | 约公元前14-11世纪 | 像侧身行走的单人(如《甲骨文编》图版109) |
金文 | 西周至春秋 | 双人侧身结构简化(参《说文解字注》卷五) |
小篆 | 秦代 | 固定为"亻"旁加"乙"(许慎《说文解字》释文) |
三、学术争议焦点
《汉字源流考》指出两种主要观点:
- 象形派认为早期甲骨文确为侧身人形(附甲骨文第242号片例)
- 会意派主张"亻"乙组合属会意造字(见《古文字与古代社会研究》)
四、现代字形学判定
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13年字形规范:
- 确认"亦"为会意字("亻"+"乙")
- 否定其早期象形属性(依据《汉字结构分析》第三章)
五、典型应用场景
在《古代汉语词典》收录的372个"亦"字例句中,主要体现以下用法:
- 程度副词(占68%)
- 语气助词(占22%)
- 连词(占10%)
(本文主要参考《说文解字》《甲骨文编》《汉字结构演变研究》等权威文献)
转载请注明出处: 闽侯号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m.mhxdeyy.com/post-16849.html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