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诗歌解析
作者与背景
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是现存最早的关于蒲公英的完整诗作。该作品创作于元和十二年(817年),时年46岁的白居易任左拾遗,借古原草生长特性抒发对友人的离别之情。
核心诗句解析
- 离离原上草:以"原上草"起兴,描绘春草萌芽状态
- 一岁一枯荣:展现植物自然生长周期(注:实际蒲公英为多年生植物,此表述为文学化处理)
- 野火烧不尽:强调植物再生能力(需配合春风吹拂)
- 春风吹又生:点明自然循环主题
主题思想
通过蒲公英的生长特性,传递三大核心观点:
观点类别 | 具体内容 | 科学依据 |
---|---|---|
生命韧性 | 经历火灾仍能再生 | 蒲公英根系可深入地下1.5米 |
自然循环 | 枯荣交替过程 | 种子传播机制(风力传播距离可达200米) |
生命延续 | "又生"体现繁衍特性 | 单株年均可产生3000-5000粒种子 |
文学价值
该诗采用对比手法展现自然规律,运用"离离-枯荣-烧不尽-又生"四重递进结构。现代植物学研究表明,蒲公英具备完整的生命周期:萌芽(春)-开花(夏)-结籽(秋)-休眠(冬),与诗歌描述高度契合。
文献参考
《白居易全集》卷十一
《中国植物志》蒲公英属章节
转载请注明出处: 闽侯号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m.mhxdeyy.com/post-17278.html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