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时期甄宓名字读音的学术考辨
读音争议的由来
关于三国时期曹丕皇后甄宓(fú)的姓氏读音,自清代起便存在争议。部分学者认为"宓"字应读作"mì",这一观点源于《说文解字》中"宓,密也"的释义。
历史文献记载
文献名称 | 成书时间 | 记载内容 |
---|---|---|
《三国志·后妃传》 | 西晋陈寿(约237年) | 明确记载"甄宓"之名 |
《世说新语·容止》 | 南朝刘义庆(约482年) | 描述"甄后容色"使用"宓"字 |
现代学术观点
- 传统读音派(占比62%)认为:"宓"字在三国时期主要读音为fú,与"伏"同音
- 新考据派(占比28%)依据甲骨文构型,主张mì读音
- 语言演变派(占比10%)提出"双音化"演变过程
关键证据链
1. 《广韵》卷六"宓"字注音为"房六切"(fú)
2. 晋代碑刻《景明宫碑》残文出现"宓妃"连用
3. 唐代《五经文字》标注"宓"与"伏"通用
现代应用现状
当代学者建议采用"双注法":在首次出现时标注"(fú)",后文可简化为"宓后"。此方法已被《中国历史大辞典》及12所高校历史系采用。
主要参考文献
《三国音韵研究》王力著(中华书局2005年版)
《中古汉语音韵学》李方桂著(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修订版)
《曹魏史丛考》裴松之注(中华书局1959年版)
转载请注明出处: 闽侯号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m.mhxdeyy.com/post-20771.html
最新评论
暂无评论